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礼品资讯 >> 蜀绣刺绣

振兴和发展蜀绣文化事业,向大师养成的妙招

发布日期:2010-09-11 23:37:28 访问次数:2626

一、进一步丰富和传承蜀绣基本针法,培养刺绣大
     
众都还挑绣结合绣制门帘、窗帘、枕套和床帘,现在的渝东南、渝东北、川西、川北、川南等地也还仍有使用绣花鞋垫的传统习惯。在蜀绣针法的发展中,形成以晕针、辅针、滚针、切针、掺针、沙针、盖针等为基础的30多钟基本针法共130余种系统针法,从而使蜀绣形成了针脚整齐、片线光亮、紧密柔和的独特风格。如绣鱼鳞、就用晕针;绣动物眼睛,就用滚针;绣薄雾,就用切针;绣水波,则用斜滚针;绣背景,用乱针;色彩过渡,用松木针等等。自成一定程式规范和约定形成的独特体系。蜀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也吸取了各家门派的优秀针法。如明末清初时,因有苏沪官员入蜀,所带戏班制衣人将顾绣针法传入了川渝大地。民国时期国立艺专迁入重庆璧山,又传入了乱针绣。同时,蜀绣还广泛吸取了苏绣、湘绣和粤绣等其它绣种的长处综合发展起来。并且,随着现代信息交流的快捷、交通的畅达,世界都已连为一体了,更何况同在中国的“蜀、苏、湘、粤”之间的交流?交融一体是正常的,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此,现今各地刺绣的针法也越来越相似,越来越接近了。
    目前,
蜀绣针法最为丰富,多达
130多钟,基本可以实现以针代笔、以线作墨,绣制出任何题材的作品。既可表现出传统中国画的水墨烟云的湿润与韵味,又可体现出西洋画丰富色彩的光亮与质感,非常令人惊叹。一般而言,一名绣工掌握30余种基本针法就可绣制出绝大多数题材的作品了。在成渝两地的广大城乡中,有大批妇女尤其是中青年妇女掌握10余种基本针法,稍加培训,即可掌握30余种蜀绣基本针法,刺绣出绝大多数的精美蜀绣。这就有个技艺传承的问题。对此,需要在成渝两地广大区县大力开展刺绣针法培训,可以利用就业创业、再就业转移劳动力等帮扶资金,开展大规模的培训活动,让广大群众较为系统的掌握蜀绣的基本针法,并把它们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要创造条件培养蜀绣大师。目前,我们的蜀绣还非常缺乏大师级带头人。据统计,在成渝两地现在健在的象郝淑萍这样的国家级蜀绣大师不足5人,象李尚余这样的省级蜀绣大师不足30人,象笔者这样有蜀绣职业资格的省级优秀青年艺术(刺绣)人才也不足100人。这与苏绣的差距非常大。而要出现大师级人物,只有在了一定规模的刺绣人群后,才会有优秀的刺绣人员逐渐显露出来,才会在百里挑一中出现大师。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培养蜀绣人员,只有这样,才会涌现出更多大师级人物,才会更加推动蜀绣技艺的改革创新与传承发展。因此,蜀绣针法技艺的丰富完善与传承是项永远的基础性工作。
二、进一步研发设计时尚创意蜀绣产品,培养设计大师。
    目前,市场的蜀绣多为欣赏型的美术画屏等装饰品,受众面过去狭窄。其实,任何工艺技术的发展历史,都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蜀绣也不例外。
   
 
纵观蜀绣的发展历史更是如此。最早的蜀绣一定是体现在巴蜀群众的生产生活的日用品之中,进而才成为当时上层统治者所拥有的精美高档的日用生活与装饰欣赏用品。现存最早的宋代蜀绣精品《鸡冠花》和明代蜀绣精品《秦良玉战袍》就说明这点。盛唐时蜀绣的衣裙、鞋帽等风行大江南北。清代蜀绣制品主要分为穿戴(即礼服、霞披、睡衣、鞋帽等日用品),行头(即戏剧服装),灯彩(即寿幛、彩帐等)等几大类。也有少量美术欣赏品,如清末的清政府在成都设立劝工总局,其下设的刺绣科除绣制日用品外,也绣些堂屏(如条屏、中堂、斗方等),当时在南洋举办的“巴拿马赛会”中,就有蜀绣动物四联屏参展获得大奖。
    解放后的一段时间,
蜀绣日用品研发生产极大丰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蜀绣的枕套、头巾、手巾、衬衣、桌布等仍是蜀绣主打产品,尤其是龙凤蜀绣被面更是受到国际国内广泛喜爱,供不应求。但是现在,市场上的蜀绣却以画屏为主,除了农村还有少数绣花鞋垫和童鞋童帽外,其余日用蜀绣品已基本绝迹了。这是一种非常不利于蜀绣健康发展的态势,急需进行改进。问题在于我们很少有蜀绣日用品的研发产品,尤其是带有新型创意的产品。如苏绣就广泛应用于传统旗袍和时尚服饰之中,粤绣则广泛应用于戏装;湘绣也广泛吸纳画、绣、诗词等文化艺术为一体而应用于各类装饰。就连一个技法单一的十字绣也兴起了自己动手制作抱枕的热潮。可蜀绣除生产画屏外,目前还生产了什么呢?就连老字号的龙凤被面也已绝迹了,这不能不令人唏嘘。
   
 创意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无限生产的动力和源泉。对此,我们一定要在进一步挖掘蜀绣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日常生活情趣,首先研发设计出居家装饰和日用生活的新蜀绣用品来。如服饰类的个性化绣花童装鞋帽、衬衫,家用类的个性化的枕套、被面、床罩、电视机罩、电脑盖布、装饰门帘、桌布等等,以进一步扩大销售面。同时,还要结合新的社会风气、人文景点和重大事件,研发设计出新三峡、新重庆、新川渝、百年奥运、神七飞天、六十周年大庆、抗震救灾、震后生产等新的题材作品,以扩大蜀绣影响,进一步刺激人们的蜀绣购买欲望。
工艺美术设计人员尤其是设计大师的参与也是提高蜀绣档次水平的重要条件。这就需要书画家、摄影家、设计大师等与刺绣家的广泛参与合作才行。象湘绣就有吴冠中这样的美术泰斗参与设计,苏绣也有罗伯特(美国人,著名国际摄影家)参与设计,而我们的蜀绣呢?很少有国际国内的顶尖美术家、摄影家和设计大师的参与,所以很难有新的具有极大反响又有市场潜力的作品。看来,培养一批优秀的设计大师也是我们蜀绣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进一步加大宣传营销力度,产生规模集聚效应
   
蜀绣发展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限与当时的条件,形成了较为粗放分散而又相对集中的规模。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川西坝子,也仍“家家织布,户户女红”,但后来却逐渐衰落。现在的蜀绣工艺制作者也散居川渝各地,缺乏政府的扶持与引导,缺乏社会的投入与支持。蜀绣工作者自身的市场与营销之间也没能形成合力、整合资源,在这种情况下,蜀绣就很难产生规模化和集约化的产业效应。相比苏绣、湘绣等其它绣种而言,蜀绣这方面的差距就更远了。 苏绣和湘绣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从2006年起,苏州市政府在苏州的镇湖镇已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刺绣艺术节”,建起了绣品街,培育了400多家绣品经营户,全镇有近万人从事刺绣工作。2007年的产值接近6个亿,且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由于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有人统计,去年苏州的刺绣从业人员已达10万人,年产值已达30亿元。而与我们邻近的湖南湘绣,也在长沙建设了湘绣博物馆,建设了集研发、制作、展示、销售为一体的湘绣城,出口产品超过30万件。 

    而我们的蜀绣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博物馆或陈列馆,没有一个有相对规模相对集中的对外交流展示场所,绣工们也多为松散分布于成渝两地,自产自销,始终没有形成规模集聚效益。因为基本是自产自销,既要研发产品,又要生产销售,没有形成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配套服务,所以也很难产生有影响力的、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新作品、大作品。其生产量与生产规模始终上不去,也没有办法突破销售额度,多为养家糊口型,勉强能够维持生活,最多能脱贫,却绝对不能是致富,始终难以形成气候。 这与苏绣、湘绣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配套服务差之甚远。
    另外,苏绣和湘绣因为有了规模集聚效应,他们把刺绣与工业人文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让游客参观刺绣工艺,亲身体验
刺绣的神奇魅力,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据苏州市政府发布消息称:苏州镇湖的刺绣街和苏州城区的环绣山庄(苏绣研究所)去年接待游客众多,已占其工业旅游人数的
30
%,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湘绣因为采取下店上厂的形式,吸引外国游客参观并刺激消费,也有力促进了湘绣工艺品的出口增长。看来,是该社会大力扶持蜀绣产业的时候了。刺绣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巴蜀大地历来人口众多,转移劳动力任务十分繁重,每年都有大规模农民工外出打工。大规模的培训一批农民工,让他们能够在本地加工生产蜀绣,是很容易做到的。建立蜀绣专门市场或者以蜀绣等工艺品为主建立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市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游客参观点、劳动力转移示范点和青少年教育基地等也许是个很好的思路与办法。目前的刺绣市场还远未饱和,需求量极大,生产严重不足。同时,还非常缺乏多渠道的市场营销手段,如果能够在这方面好好的深挖一下,市场潜力还非常可观。
   
 另外,蜀绣生产者也应该多多学习市场营销与管理知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维,不断提高市场营销技能;加大宣传营销投入,采取代理、联营、加盟、网销等多种方式以扩大销路,向市场要份额,向市场要效益。

四、进一步挖掘蜀绣历史资源,培育蜀绣特色文化

      巴蜀大地,自古风光秀美多姿,民风粗犷纯朴、文化底蕴厚重,且物产富饶,尤以纺织为盛。古蜀国号为“蚕丛国”,巴蜀先民是我国最早掌握桑蚕技术的祖先之一,由他们生产总结出来的丝绸与刺绣技法,在现存的历史志书典籍中均有丰富记载,在考古发掘中也不断有新的发现来佐证刺绣技艺的存在。如在著名的广汉“三星堆”商周遗迹发掘中,就发现在青铜器上残存有龙纹刺绣,目前最早的实物刺绣为宋代鸡冠花,保存在西南大学博物馆中。西汉杨雄《蜀都赋》称蜀绣“若挥锦绣布,望芒兮无幅”;南朝范晔《后汉书》称蜀绣“女工之业,覆盖天下”,晋代常璩《华阳国志》更是将蜀绣与金银珠玉同列; 唐代韦庄《浣花词》载“锦浦春女,绣衣金缕,雾薄远轻”;宋代杨仲良《皇朝通鉴》述“蜀工富饶,丝帛所产,民制冰、纨、绮、绣等物,号为冠天下”;明代杨慎《全蜀艺文志》曰“织纹锦绣,穷工极巧”,崇祯皇帝也曾经为重庆女英雄秦良玉蜀绣战袍赋诗“蜀锦征袍手剪成”;清代傅崇举《成都通览》称“劝工总局所出绣品为天下无双之品,以东洋之绣较之,出于东洋十倍”;清末民初《蜀风报》记载,蜀人张洪兴等人绣制的动物四联屏参加“巴拿马赛会”获得金质奖章;民国时期,国立艺专正则绣(乱针绣)传入重庆壁山,留下许多佳话;建国后,《蜀绣鲤鱼》入驻人民大会堂。由此可见,历代典籍均有蜀绣记载,蜀绣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十分骄人的成绩。可是,我们查遍刺绣工艺图书,目前却很难找到几本蜀绣专著,这与数百本苏绣图书、数十本湘绣图书相比,真让人脸红。蜀绣号称针法最多,多达130多种;彩色丝线最多,多达70余种,可没有一本书来进行专门介绍,也没有一篇文章。
    对此系统总结,这是蜀绣的悲哀。也与我们巴蜀大地文人辈出的声名相差甚远。
 挖掘蜀绣历史资源,培育蜀绣特色文化,就是培育潜在的蜀绣消费者,培育蜀绣购买人群,培育潜在的蜀绣市场。这应该是我们一个最最基础的概念。我们应该通过建设蜀绣博物馆,举办蜀绣文化节(进行蜀绣产品设计大赛和蜀绣发展论坛,销售蜀绣文化产品等),编辑蜀绣历史文化丛书,开办蜀绣培训学校或者在大中小学开设蜀绣兴趣班和选修课等多种方式来挖掘蜀绣文化,培育蜀绣文化。总之,蜀绣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资源,也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着巨大的经济前景,在转移城乡劳动力,实现城乡统筹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对传承历史文化,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有着重要贡献。我们一定要在蜀绣的技法传承、产品研发、营销宣传和文化培育上下真功夫,花大力气,努力把蜀绣这门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其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上一文章:蜀绣传承和保护人营销经验之谈

下一文章:暂无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13980803583